JaneGwaww

Share it. Celebrate it. Build it.

View the Project on GitHub

读报任少卿书-司马迁作史记的心境

我们讲中国学问重功夫,西方学问重方法。方法很好理解,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达到目地,而这个所谓的功夫体现在哪里?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什么会被这么多圣贤人士奉为经典?司马迁是做了多少努力我们今天才能有机会看到这本经典的书?而这本书的成书又经历了多少的坎坷?司马迁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做为正史鼻祖,散文大宗司马迁又是以什么样的心境完成这本书,让这本书充满了灵魂?读完这封书信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Table of Contents

  1. 读报任少卿书-司马迁作史记的心境
    1. 这封信的开端:一场父子之间的悲剧
    2. 任少卿是谁
    3. 独抑郁而无谁语
    4. 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5. 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6. 李陵之战的真相
    7. 明主不深晓?
    8. 此正少卿所亲见
    9.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10. 恨私心有所不尽
    1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2. 豈有悔哉
    13.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
    14. 总结
  2. 写在后面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曾国潘

史记一百三十篇,篇篇都在塑造人物,篇篇都在描写时代,篇篇都有独到之处。以其首创纪传、包含五体1、贯通古今、体大思精成为正史鼻祖; 以其文章雄2、逸3成为散文大宗4; 以其独创的史家思想成一家之言5; 以其继春秋,拔乱世反诸正,为治理天下的百王大法。他是如何成书的呢?

这封信的开端:一场父子之间的悲剧

《报任少卿书》写于征和二年,这一年发生了巫蛊6之祸。事情起因是汉武帝长子兼皇位繼承人——太子刘据因被弄臣術士江充、苏文等人誣陷以巫蛊詛咒父親,在无法自辩的情况下被迫發兵起事诛杀江充,导致汉武帝以为儿子企图谋反而派丞相刘屈牦带兵镇压。两方对战导致长安城中死伤过万,最後太子兵败逃亡,在被追剿无路可逃之后自縊而死。其後汉武帝醒悟為太子平反又進行一波肅清。

巫蛊之祸从发端到结尾,前后罹难有数萬人,大量政治军事人才流失成为西汉政权的衰落重要的历史原因。如此以屠戮骨肉姻亲为主要对象的狱案,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7。而为什么江充、苏文之流能够产生这么大的能量?就是因为汉武帝的多疑。

武帝晚年老是做噩梦,有人告诉他这是因为有人在行使巫蛊之术害他,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信的,但是这不重要,因为至少当时的汉武帝是相信了,然后就要找一个人帮他追查。他找到的那个人叫做江充,江充利用这个机会铲除了非常多的名臣,非常多的官吏,而最后他兵锋直指皇后和太子。而江充果然就在太子宫里面掘到了许多诅咒武帝的偶人。太子非常害怕,气愤之下仓促的做了一个决定把江充给杀了,并举兵造反。这里可能有个疑问:就是如果被冤枉的,到皇帝那自证清白就好了嘛,为什么要去造反呢?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就是权力的中心,而造反就是要去憾动这个中心,那就是改朝换代的事了,这基本就是一个没有回头路的决策,所以没有决对的把握是没有人敢去做的。这就是为什么史记单独要给两个农民陈胜吴广做了一篇世家《陈涉世家》8,因为在强大的秦国的高压统治下,虽然人人怨声载道但是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反抗,而陈胜吴广起义是第一个出来反抗的,后面反抗就开始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

而太子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武帝晚年身体不好,不在长安,他一直呆在甘泉宫里面避暑,也常年不跟长安这边的大臣往来。因此太子深深怀疑,武帝到底是不是还活着,会不会是奸臣假冒武帝的意思要来陷害他,因为秦国的扶苏就是这么被害死的。于是太子决定举兵造反,当时长安城里主持政务的是丞相刘屈氂,但是刘屈氂跑掉了。武帝听说太子起兵造反第一个反应是太子是被冤枉的,只要找个人告诉太子武帝知道你是冤枉的原谅你了,就没什么事了。问题就出在武帝找的这个人是个胆小鬼,侍者沿路走过去发现到处都有乱兵,他越来越害怕,又怕他见了太子之后,太子把他给杀了,于是走到一半,决定不见了,回来报告说他见过太子了,而太子不愿意息兵,这就是委之非人呀!这样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变成真正的逼宫造反了,一发不可收拾了。

汉武帝于是就叫宰相刘屈氂回长安去发兵,准备平定卫太子之乱,于是卫太子也带着军队,丞相也带着军队,两边就在长安城开战,杀得是血流成河不分胜负。

任少卿是谁

而任少卿又是谁呢?长安城附近最重要的卫戍部队是南军和北军,而北军又比南军重要。而当时代表武帝主掌负责到北军监军,主掌北军能不能发兵的那个人的名字,叫做任安,字少卿。也就是这篇书信要写的对象。而太子和丞相势均力敌,双方都想拉扰他。

太子先来,太子手上没有虎符,他只好拿着节,节虽然也是代表天子的信物,可是等级要比虎符低很多,他带着节要求任安发北军帮助他作战。这时候任安帮助太子,太子就能胜利,帮助丞相,丞相就能胜利。但是这个任安是把节收下来,把营门关起来,然后装作没这件事情,两边都不帮。可见这个搞政治的人的精明,当我不知道要帮谁时,我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如果你是任安你帮了太子,但是太子如果是真的造反,那你有连带责任,造反基本就是株九族、凌迟、流放等。你帮了丞相,但是太子是被冤枉的,这个时候太子已经死了,武帝追起责任来,你就是助纣为虐杀了未来的储君,那也是大罪。结果就是太子丞相双方大战了几天几夜,太子兵败逃走丞相获胜。就在这一刻武帝就下令要追查当时巫蛊之祸跟随太子造反的这些人,要开始追查他们的罪责,因为这些人都是乱臣,最后武帝杀了很多很多的人,流放了很多很多的人,把太子这一派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杀得精光。但是事情还没结束。

而任安呢?武帝嘉奖了任安,觉得任安带领北军不参与乱世,真是老成持重。后来太子兵败逃走,在一个民家很快地就自杀了。太子自杀以后呢,武帝开始午夜梦回,越想越觉得这个事不对。 太子一个这么懦弱的人,他怎么可能会造反呢,他越想越觉得这个事实在太奇怪了。太子是不应该死的,都是被奸臣陷害而死的,他非常非常的痛心。还越想越痛恨当年带兵去平定太子的这些人,于是把当年跟随丞相平定太子的那一边,也给杀了一大堆人。而任少卿呢? 武帝想如果当年你帮助太子的话,我的好儿子就不会死,所以这个人根本是墙头草两面倒,想要坐收渔利,实在是太可恶了,于是把任少卿给抓了准备处死他。就在这一刻,任少卿突然想到,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司马迁,他是武帝身边的执掌文书,于是他写一封信要跟司马迁求救,而《报任少卿书》就是司马迁的回信。这封回信到底在说什么?

独抑郁而无谁语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懃懃懇懇,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僕非敢如是也。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爲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誰與語?

第一句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这一句比较难理解,所以先卖个关子放到最后再说,这样感悟更深。

“曩者辱赐书” ,“曩者”是久远以前,之前承蒙您赐书信给我。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物”就是指事情,中国的“物”涵盖非常广人物、事物、物物都包含在其中。司马迁用两句话把任安写给他的信概括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想像,任安一定是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主旨都是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古代因为信息不发达,所以选拔官员很多都是靠德高望众的人推荐。任安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字意思很明显就是希望司马迁能够紧慎做人推贤进士任人唯才,可是为什么我们说这封信是向司马迁求救呢?

中国人讲话通常都极为委婉、含蓄,因为我们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例如一本书的序中作者会告诉你,我天资驽钝,于学问一无所知,读于某某之道,略知一二,是以著作此书。你要知道这都是自谦之词,如果一定要按字面翻译,我们就可以把它翻译成,作者是个笨蛋,什么都不懂,对于某个东西只懂一点点,也敢写这本书,真是这个意思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只懂一点点就敢做一本书,那这本书一定是非常空洞且乏味的。你要说为什么中国人讲话要这个样子觉得很不耐烦,有什么话我们坦白讲就好,为什么一定要讲成那样子呢?因为话讲得委婉隐约,才有转圜的余地,做任何事情,都要给自己,给别人留余地,讲话更是如此。

而之所以说是求救信关键就在于这四个字“推贤进士”,这几个字只是委婉的说法,而中国的字又有很多的含义,甚至有阴阳、表里、正反的不同,必须从全文的作义,全文的前后文仔细揣摩体察。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这一生最惨痛的回忆,就是当年因为打算拯救李陵,最后下狱自请宫刑的事情,司马迁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下场,不就是因为他当年对武帝“推贤进士”吗。他当年在武帝面前说了李陵的好话,引发了武帝的大怒,最后才会遭到如此悲惨的境遇,改变了他的一生,而任安是司马迁的好朋友,这些事情他当年都是知道的。而你的好朋友,在你当年因为“推贤进士”遭到如此惨痛的结果,现在你又写信劝他要再次“推贤进士”,而对司马迁目前所处的境遇完全没有回应,请问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何心肝。在“巫蛊之祸”这个背景下,司马迁的回信肯定是在任安快死的时候,武帝这时候早已经杀红了眼,看谁都觉得谁可恶,司马迁能不小心意意吗。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这里的“望”指的是愿望,“仆”是自谦语。你的意气勤勤恳恳,好像是埋怨我没有听你的话,而听信了一般人在外面的是非之言。这封信里面很显然的,任少卿担心司马迁不相信他,而相信外面一般人说的话。这里司马迁还特别的解释了一下,因为我们俩是好朋友,我不敢这个样子: “仆非敢如是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亦尝”指曾经,“侧闻”指长者面前,晚辈一定要侧坐,绝对不能正对着长者而坐,这是礼貌,既然是侧坐,必然是侧闻。虽然我的天资非常的驽钝,但是我曾经也是侧闻接受过长者的一些教诲。

接下来要讲出他不会救任安的真正原因了。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 ,“顾自以为”也是自谦之词,我的身体已经残缺了,我所处的是天下最污秽的所在。他为什么说自己处的是天下最污秽的所在?这要看你的心境,人处在什么地方看你的心,你心能安乐的地方,就算是茅舍也是天堂,你心不安乐的地方,就算是华屋也是地狱。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 ,我每做任何一个事情,不但不能对你带来帮助,反而会招来别人的批评,甚至于会招来祸患。

“是以(独)抑郁而无谁语” ,“是以”指因为上面这些所以这样,“抑郁而无谁语”这句话有点深,人生有很多事情,特别是年长一点的一定明白,有些事是谁也没有办法说的,并不是因为这个事情是什么秘密,也不是因为这个事情是多么高深的学问,而是这个事情是你当时当下独特的心境,你不是不能讲,而是你明知道讲了以后,也没有人能真明白,没有人能真了解。就好像岳飞作的一首词《小重山》9:“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就是作者告诉你,我有很多心事,我没有人可以说,只好把它赋予琴声之中,把你的心情宣泄在音乐的演奏里面,可是当演奏了之后,你心中更明白“知音少”,天下人听得懂你琴声中隐含心情的人都不多,就算你把弦弹断了,又有谁能真正明白真正了解,没有人明白没有人了解,那又何必说呢。

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諺曰:「誰爲爲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爲知己者用,女爲説己者容。若僕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爲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这个俗谚讲得好: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为了谁去做这个事情,又有谁来听这种话呢?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为什么?因为知音已经不在了,你弹琴要弹给谁听?别人不懂,你又何必弹?又何必说? “何则” ,为什么?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之所以你要尽情展现你的才华,宣泄你的心情,让别人看见你容貌中最美好的一面,是因为你明白有人真懂,如果对方真不懂,你又何必做这些事情?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为什么说“大质已亏缺”? 因为此时他已经受过宫刑了,受过宫刑的人是对不起祖先为社会所不见容。 “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就像我的才能,好像怀着随侯珠、和氏璧天下最好的珍珠美玉,我的德行好像许由,好像伯夷一样,好像传说中的这些圣贤一样。 “终不可以为荣” ,为什么说“终不可以为荣”呢?就算你有这么好的才华,就算你有圣贤一样的德行,你有什么好“以为荣”的?你已经是个受过宫刑的人,受过宫刑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来看是最被人瞧不起的人,因为你背弃了祖先传下来的血缘,你没有办法再承传下一代了,所以大家都看不起你,把你视为“不孝之甚”,就因为这个样子,你就算再美好的才华、德行又有什么用呢?你有什么脸把这个拿出来当作是自己的光荣来讲呢?

“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不但没有办法把它当作光荣,你越是把它当作光荣,只会引来别人的发笑,为什么讲是“发笑”?而不是“见笑”?因为“见笑”是被他人笑,而“发笑”是引他人笑,“见笑”是别人要笑你责不在你,而“发笑”是你要引别人笑其责在你,在这里就要特别注意古人的用词。“适足以发笑”:只能招来引起别人的耻笑。而“自点耳”,就是自辱耳、自侮耳,这里“点”又是什么意思?就好像一张白纸你点下一个墨点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墨点一个小事,但在这张白纸上面,却是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叫“自点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志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书辞宜答” 意思就是按理我应该回信,为什么会写这一句?前面讲了这么多无疑就是要告诉任安:你要我办的事我办不到,因为以我现在的身份,以我现在的处境,我所作所为都会引起别人的耻笑,对你任安是完全没有帮助的,我心中有这样的苦衷,我也知道你任安是不明白的。虽然没有什么好讲的,但是你写了信,按理我还是应该回信的,可是当时我没有回信。下面解释了为什么当时没有回信。

“会东从上来” ,解释为跟随着武帝从西方往东方而来,因为就在二年和三年之际,武帝刚好往西边巡行,司马迁身为中书令是跟随着武帝一起行动的,一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跟随着他从西方回到了长安。 “又迫贱事” ,因为我自己的私事。 “相见日浅” ,我没有什么机会相见,没有什么机会跟你好好谈这个事情。 “卒卒无须臾之间” ,实在时间是太短暂了。“得竭指意”,我连一个短暂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把我心中的意思好好仔细地跟你说明白。那为什么现在又回信了呢?

因为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什么叫做“不测之罪”?古人讲话隐约其实就是死罪,而少卿你已经抱了死罪。 “涉旬月,迫季冬” ,“季冬”是什么时候?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就知道孟、仲、叔、季,我们把一季分成三个月,第一个月叫做孟,第二个月叫做仲,第三个月叫做季,所以“季冬”是冬天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十二月。也就是这封信是写于十一月的时候。这里为什么要特别点出“迫季冬”这个事情呢?因为汉代人死刑杀人,杀死刑犯只能在冬天杀,因为这符合了春生夏耘秋收冬藏,所以汉代人只在冬天杀人。在《史记·酷吏列传》里就记载一个酷吏叫王温舒,他到地方去的时候就拼命找人要杀,他整个冬天从十月杀到十二月,等十二月结束的时候,他顿足叹气说:冬天要是再多一个月那该有多好,我就能把该杀的人通通杀光了。所以这个人名列《酷吏列传》,你们看看这个人多么凶残。而汉代人因为这么个习惯,所以任安现在十月没死,十一月没死,他很可能在十二月大概就过不去这个冬天了,因为在十二月之前要把今年的死刑犯都给解决了,所以才特别写的“涉旬月,迫季冬”。

“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意思是这个时候我又跟随着皇帝到雍城去,接下来有这么多的事情,我担心我这个时候不赶快写信给你,就要发生我不愿意说出来的事情。这话说的好委婉,什么叫做“我不愿意说出来的事情”,就是你要被杀掉了。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就是如果真的因为这样,我还来不及回信给你,而你就死掉了,那么我心中的痛苦,我心中的怨愤,就再也没有办法说出来让你明白了。这话说的很动心。恐“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因为任安可能会死,如果司马迁不回这封信而任安死了,任安的魂魄(汉代人相信人有魂魄),岂不是要怀着这样的怨恨永远不能解开吗?是以无论如何,在任安死之前太史公一定要回他这封信,一定要把心中的话给他讲清楚,懂不懂在于任安,太史公不一定有办法,可是写不写在于太史公。任安是他的好朋友,如果他不回信,那就再也对不起这个将要死掉的好朋友,所以太史公这封信非写不可,甚至于明知任安不一定懂他的真心,他还是要写这封信,正因为任安快死了。

“请略陈固陋” ,特别注意“略陈”这两个字,“略陈”它就不是“详陈”,这封信其实已经很长了,不过是“略陈”就已经能写那么长,如果是“详陈”那还得了?可即使是“略陈”,太史公的文笔实在太好了,也能写到人字字动心。 “阙然久不报,幸勿过” ,这么久没有回信给你,希望你不要因此而责怪我。这里注意这个“久不报”,中国人讲话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同样的时间,因为每个人的心情不同,你对时间流动的快速或缓慢,对于这个人是久,还是这个事情是不久,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快乐的时间,你总是觉得过得很快,可是痛苦的时间总是觉得很长,所以古人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也有很久不见到这个人又看到他,你心里会想怎么又见到这个人了。这是我们人的共情,你考虑历史,历史要讲人,讲人你就不能不考虑人情在这里面。任安是个死刑犯,关在监狱里面,以他的心情那真是度日如年,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极为痛苦极为漫长的,就算回信跟他的来信中间,隔的时间没有几年而只有几个月,对任安来说这也应该算得上是“阙然久不报”,太史公写这样的用词,岂不是跟当时的时空环境刚好相符吗?所以才说“阙然久不报,幸勿过”,希望你不要因此而责怪我。而接下来太史公就把他心中的隐衷一一向任安述说清楚。

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

太史公从五个方面一层一层地推进,最后推进到 “立名者,行之极也” 。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因为这跟他全文的主旨是有关系的,先做个伏笔。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因为一个人有了这五样东西,才能够自称“我是一个君子”。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衞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

可是 “故祸莫憯(cǎn)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 ,(憯)这个字就是“惨”,“悲惨”、“惨”的意思。什么样的行为在中国古代人来看是最丢脸的?就是你这个行为会让你的父母,会让你祖先因此而感到羞辱。岳飞了不起后人就会称赞岳母,欧阳修了不起后人就会称赞欧母,孟子了不起后人就会称赞孟母,所以有“孟母三迁”、有“欧母画荻”、有“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反过来,如果你做的不好,你是秦桧以后的人就会说:“这是秦桧的父母”,你是奸臣后面的人就会说:“这是奸臣的父母”,这就是“行莫丑于辱先”,中国把这个看得无比重要。

“而詬莫大於宮刑” ,“诟”就是耻辱。这里一层一层推进之后,点出人世间最耻辱的事:就是没有比宫刑更让人感到羞耻的事。这里绝对不是无病呻吟,我不清楚现在社会的风气是什么,但是这句话就是当时整个社会共同的风气,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受过宫刑的人。而且举了很多例子: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这种受过宫刑之后的人,你连要拿他跟什么丢脸的东西相比,你都找不出来,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东西比这个更丢脸的了。这不是今天才这么觉得的,从过去世世代代都这么看。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卫灵公不过跟个宦官一起坐这一台车子,孔子就立刻离开卫国到陈(国)去了,因为他觉得卫灵公做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丢脸了。“商鞅因景监见”,商鞅因为景监的推荐才能够见到秦孝公,才被秦孝公重用,因此“赵良寒心”。赵良后来指责商鞅就是因为你要说动一国的国君,要改变天下的局势,居然是因为一个宦官的推荐,你有多丢脸。连一个宦官的推荐你都要,所以叫“商鞅因景监见”。顺带一提的,过去有的一些电视剧把“景监”演成一个武将,其实你们从这句话就知道,景监是个宦官,他并不是一个武将,这是小问题。“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同子也是一个宦官。 “自古而耻之” ,从春秋、经过战国、到汉代,每一个人都觉得只要跟官宦相近就感到羞耻,而太史公如今也是宦官,这是太史公的自贬,这样就知道他前面所说的“身残处秽”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吧。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柰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俊哉!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慷慨之士乎!” ,“宦”是指宦官,“竖”是指小宦官,“宦竖”就是对宦官的贬义之词。“伤气”就是觉得丢脸丢到极点把气都给伤了。连中材(中等)之人都觉得谈到宦官很丢脸,何况(司马迁)是一个自己觉得自己是“慷慨之士”,自己觉得自己的一个有气节的人呢。

“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 ,“如今朝虽乏人”,这句话骂人骂得又狠又委婉,把朝中所有的文武大臣全部骂进去了。今天朝廷里头虽然没有人才,你怎么会叫一个受过刀锯、受过宫刑的人来推荐进言,推荐天下豪俊呢!朝廷再没有人才,你也不会沦落到找一个宦官,来想办法推荐天下豪俊吧,一个宦官怎么有资格做这种事情,他说的话又有谁会听。

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爲宗族交遊光寵。

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

“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gǔ)下,二十余年” ,“辇毂”就是指京师、武帝皇帝的近旁,京师下“待罪”是自谦词。我因为先人的绪业(指的他父亲太史公司马谈),我在京师这个地方任官,已经二十多年了。 “所以自惟” 我自己衡量我自己。后面开始层层递进,很体现功夫的层次感:

“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 ,最高级的这个事物“有奇策材力”,我做不到没有那个本事。 “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 ,这个我也没办法。 “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战野,有斩将搴(qiān)旗之功” ,“搴”就是取,有“斩将”把对方的军旗拿过来的功劳 ,我也办不到。 “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爵(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循年之升迁就叫“累日积劳”,连最低的“累日积劳”也办不到,这个话又在骂人了,无疑就是告诉你,现在“取尊官厚爵(禄)”的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本事,就是靠着“累日积劳, 一天一天上去最后达到这个,而他们取了尊官厚爵了之后,就“以为宗族交游光宠”,所有的宗族都因为有人做了大官而感到“光宠”。这种事司马迁难道做不到吗? 他待罪二十余年,他当然做得到,问题他不屑去做,而在他受过宫刑之后,他也不能去做,所以他就告诉你:“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

“四者无一遂” ,就是前面看到“上之”、“次之”、“外之”、“下之”,没有一样他是做得到的。 “苟合取容” ,在这个环境下只能如此蝇营狗苟,和环境相合“取容”,能让别人就尽量让人,使自己能够相容于这个世间。 “无所短长之效” 就是我没有能力去说谁好或谁不好,自然没有能力去推荐天下豪俊。这里讲的天下豪俊,指的正是任安,任安希望太史公在武帝面前再一次推贤进士推荐他,让他能够从死地里头被拯救出来,而太史公告诉你我已经“无短长之效”,这个事我做不到。 “可见于此矣” ,由此而可见一般。

嚮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今以虧形爲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乡者” 过去, “仆亦厕下大夫之列” 为什么说他是“下大夫”呢? 因为太史公过去的官职是太史令,太史令只有六百石(dàn),在朝廷的序列里头,并不名列在前面不是什么大官,所以他才自谦是“厕下大夫之列”。 “陪外廷末议” 当外廷需要讨论什么事情的时候,太史令会站在最后的位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 我做太史令的时候,还有本事“陪外廷末议”,那个时候我没讲什么,也没有多说什么东西。而到了今天“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tà)茸之中,埽除之隶”,这些都是形容他地位的微贱,今天他做了一个宦官地位那么微贱,是服侍皇帝最卑微的臣仆。“乃欲卬首信眉”, 你现在却要我把头抬起来,把眉毛伸开来。 “论陈是非” 来告诉武帝天下是在哪儿,非在哪儿, “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那朝廷那些大臣,如果是非这么清楚,为什么别人都不讲话?别人都不讲话,这些大臣不讲话,这些名士们不讲话,你要一个宦官来讲话,这不是在羞辱那些大臣名士们是什么?因为“卬首信眉、论陈是非”不正是他们的职责吗?而他们的职责他们不去尽,你要司马迁,如今的一个跟在武帝身边的微贱的宦官来尽,这不是笑话吗?

我们继续看下面, “嗟乎!嗟乎!” 是伤痛至极,“嗟”已经是伤痛而感叹了,“嗟乎!嗟乎!”就是因为他伤痛至极,所以他要叹两次。 “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这里又再重复了一次,因为他实在是伤透了,像他这样的人沦落到这样的境际,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要特别注意,太史公写这个话,每一句都是惨痛,每一句都在讲他自己“况慷慨之士哉”,他曾经觉得自己是“慷慨天下名士”,能写得出《史记》这样的书,不正是“论列天下是非”的名士,否则怎么写得出来呢?而如今,那样心气那么高的人,居然沦落到这样的境地,怎么能叫他不惨痛,继续看,这个故事还没说完,跟着太史公的思路继续往下看,才会明白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雄心,更重要的是《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李陵之战的真相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衞之中。僕以爲戴盆何以望天,故絶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事情的原因和结果是不容易跟人说得清楚的。就算说清楚了也不容易让人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旁人终究是旁人,他不如当事者身临其境感觉得直接深刻,可太史公还是要让他明白,因为这个朋友要死了。我们要这样设身处地代入任安的视角,想才能读懂这封书信。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我们理解的“负”可能有两个的意思:第一个是指他自己具备负担,他负担着“不羁之才”。可是如果你这么解释,跟后面的“长无乡曲之誉”对不起来,第二跟前面那个“上之”、“次之”、“外之”、“下之”也对不起来。所以这里的“负”要当另外一个解释,就是缺乏的“乏”,负面的意思。我“少乏(负)不羁之才”,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不羁之才,年纪大了也没有得到乡曲的称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太史公曾经当过郎官。这以上(几)句在讲什么意思?汉代要任一个人为官有几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举茂才”就是举秀才,因为你有奇才异能所以选拔你。第二个是因为孝廉而乡里推举,因为你有孝悌力田之行,所以“举孝廉”让你能够(在)朝廷任官。第三种就是所谓的“荫任”,因为你的父亲是大官,所以可以荫任你做个小官。太史公想要告诉你,我并不是因为“举茂才”,我也不是因为“举孝廉”,我是因为父亲而“荫任”。父亲是太史令,所以他能够当个郎官。他在告诉你他的出身是循这个途徑而来的。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 我认为头上戴了一个盆子就看不到天。当头上戴了一个盆子你的眼睛就只能看到这个盆子,这句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的眼睛只在你一个小家中,只在妻财子禄身上,你就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这叫“戴盆何以望天”。 就是告诉你如果你一心为私你就没有办法谋公,一心为家你就没有办法谋国。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 “其”就是自己的“己”的意思。 所以我抛弃了朋友交游,我不跟人交游往来,基本上我的心也没有放在我自己的家庭,自己室家之好上面。我尽心竭力,就是希望能得到主上赏识,就是希望能对国家有所帮助。而你这么一心为公,这么一心抛家为国,就能得到主上的赏识,就能够(有)好结果吗? 当然不是。所以太史公告诉你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注意不是“谬”,而是“大谬”,什么叫做“大谬”,就是你明明做的是这样的好事,最后却得到了那样悲惨的结果,天下还有比这个荒谬的事情,还有比这个更让人不解的事情吗。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餘懽。

然僕觀其爲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爲有國士之風。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 ,当年他和李陵都是郎官,太史公接下来就要把“李陵之祸”完完整整地用他的文字重述一遍。而这样的文字叙述,基本上在《史记》里面讲得并不多,而完整地写在《报任少卿书》之中。他当年帮李陵讲话是因为他跟李陵交情非常好,是非常熟悉的好朋友吗? 当然不是 “素非相善也” ,他们两个根本没有什么交情,恐怕连熟也不太熟,再加上“趣舍异路”,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所以叫“趣舍异路”。而他们俩的交情又(到)什么地步呢? “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他们连在宴会的场合互相敬喝一杯酒,稍微作一下讨论聊天都没有。他们两个彼此知道有这个人,可是连一起喝酒一起聊天都没有过,他们俩交情其实是非常疏远的。

“然仆观其为人” ,要特别注意“观其为人”,中国人讲话是非常有分寸的,《论语》里面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视”、“观”、“察”是不一样的三个东西,“视”是一般地看,“观”是全面地看,“察”是细部仔细地看。“观其为人”我对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考察,他们两个不是不熟吗,为什么太史公还会去“观其为人”呢? 年轻的人特别要注意这件事情,这个社会上人人都在观察人人,你在观察别人,别人也在观察你,你给别人的印象就从平时这些观察而来。太史公观察李陵已经观察了很久了,注意下面这三个字“自奇士”,什么叫做“自奇士”? 中国人称赞一人是“奇士”会说是“守奇士”或者“自奇士”,“守奇士”是“守”是后天的功夫,“自奇士”是说这个人天生就是个“奇士”。你看他对李陵的赞誉有多么高。

“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 ,“取予”包括所有有形的、无形的都在里面,不是只有有形的才能“取予”。“取予义”就是他对于任何事情的得和失都能够合乎“义”, 不管有形、无形的东西都在里面。“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和人的相处常常自思恭俭,摆出比人家更加客气谦虚的姿态。能“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这也不是临时才产生的表现,是 “其素所蓄积也” ,是他从平常的时候就是这么做人做事的。什么叫做“素”呢? 中国人讲人家,说你这个人很有“修养”,这是后天的功夫,可如果说你这个人很有“素养”,那就是从后天的努力变成你平常就有的东西,换句话说也就是习惯成自然了。所以你就要知道,中国人骂人有道理在其中的,如果我们骂一个人“修养”不好或“素养”不好,那是在骂你。可是如果骂你“教养”不好,那就不是骂你,那是在骂你的父母了,你要明白这一点。中国人用每个字 都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们现在念的是古籍,念古籍必须要回到古人应有的文化习惯的世界里面去,你才能明白古人到底想表达什么,你不能用现代的习惯套用在古人的身上。

“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这里的“国士”其实指得就是“天下士”,古人把这样的人叫做“国士”,我以为他有国士之风。为什么司马迁会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呢?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能够完全不管己身,能够抛弃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赴公家之难”,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太少太少了,所以叫做“奇”。他之所以欣赏李陵,原因就在这里,

“今举事一不当” ,可他做事情只要一有错误, “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 ,什么叫做“全躯保妻子之臣”呢? 就是跟前面太史公所说的“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相对举,也就是说殿上的这些群臣都是只顾自己身家性命的一群人,“随而媒孽其短”,什么叫做“媒孽”? “媒”是指中介的人,我们现在叫做“媒人”, “孽”是指让酒能够发酵的那个酒曲叫做“孽”,所以什么叫做“媒孽”? 在中国古书里面把“媒孽”放在一起它指的就是从中间构陷,用虚假的言辞去陷害对方,落井下石的这一群人,“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为什么“私心痛之”? 因为这个人是慷慨之士,他为了一个他生平没有任何密切交情的人打抱不平,觉得这样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结局。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歴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彊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 ,读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对李陵之战在当时最好的描写了。我们来看看李陵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不满五千”也就算了,要特别注意那是“步卒”,当时李陵为什么要去北边跟匈奴打呢? 李陵为了恢复李家的荣光,因为他的祖父是李广,当时武帝非常高兴,可是也坦白告诉李陵,人也就算了,可是马我都给了李广利,你没有马,李陵说没有关系,我用步卒就可以对抗匈奴。在人家的土地上,那么辽阔的草原上,你要用步卒去对抗对方的骑兵,结果会是什么?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看到没有,对方是骑兵。

“足历王庭”攻到对方的王庭去。“垂饵虎口,横挑强(彊)胡”,什么叫做“横挑强胡”,没有理由的挑战,没有道理的挑战,根本不可能会胜利的挑战,而他去打了。“昂(卬)亿万之师” “卬”就是迎的意思,为什么叫做“卬”,因为李陵是从南方攻到北方去,北方地高所以这里用文学家的描写词说他“卬”,“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什么叫做“所杀过当”,就是相值,他只有五千人,他所杀的部队远远超过他自己部队的数目,这叫“所杀过当”。

明主不深晓?

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徵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人,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鬭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嚮爭死敵者。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 ,旃是指毛织品。当时匈奴被李陵这一批军队打得非常害怕,所以叫“咸震怖”,当时本来已经想要逃走,可是旁边的人劝单于,如果是这样不如召集举国军队奋死一击,来对抗李陵的军队,于是“悉征左右贤王”。 “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匈奴倾全国之力共攻李陵,这时我们读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开始问一个问题,不是主力军分在李广利那边,李广利也北伐了吗,那李广利在干嘛呢? 你们就可以知道,匈奴的心中,是看中李陵还是李广利,李陵步卒不满五千,而匈奴竟然拿主力来对付李陵,而放着李广利不管,你就看他心中是多么重视李陵,而多么轻视李广利,没有人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的,匈奴这么做必然有他的道理。结果是“转斗千里”,李陵“矢尽道穷,救兵不至”,打到“矢尽道穷”所有的兵器都已经打光了,箭射完了,连刀都砍出了缺口,最后只好拿文吏用来削竹简的削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小刀,来跟人家对抗,最后打到“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沬血饮泣” ,什么叫做“沬血”? “沬”就是指洗脸的意思,“沬血饮泣”就是用血来洗脸,用掉下来的眼泪来当作水源。“张空弮,冒白刃”因为箭都射光了,“北首争死敌”,“首”就是向,头朝着北边,形容他们不逃走,不屈的精神叫“北首争死敌”。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爲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

“陵未没时”,太史公突然追溯到前面,说李陵还没有陷入匈奴的包围之前,“使有来报”他派使者来回报武帝,“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为什么? 因为李陵连战连胜,一路打到王庭去,每一个人都祝贺武帝说,武帝慧眼识人。

“后数日,陵败书闻” ,突然之间听到李陵被打败了,“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汉武帝忧虑得连吃东西都不知道滋味,听朝的时候都不觉得快乐。“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我们现在明白为什么前面司马迁太史公说“如今朝虽乏人”吧,人家连战连胜的时候 这一群人懂得凑趣,等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答得出办法来,武帝晚年用的尽是这么一群人。

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愴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爲李陵素與士大夫絶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柰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

我们继续看,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 意思就是太史公没有自己度量自己的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看到主上心情那么哀痛。“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款款”是指忠诚的面貌,想要报效武帝,用自己忠诚来报效武帝。 “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 ,什么叫做“绝甘分少”? “甘”就是美的意思,他们把甘美的东西分给别人自己不要,即使自己有一点东西,也绝对不会吝惜,都会分给别人,所以“能得人之死力”,你们就知道为什么李陵能得人之死力,因为他能“绝甘分少”,你不能绝甘分少就不能得人之死力。所以《大学》才告诉你 “财聚则民(人)散,财散则民(人)聚。”,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虽古名将不过也”,他说自古以来名将也比不过李陵了。这个人是要写《史记》的,他是个史官,从古到今的名将,他全部历历在胸,他拿这些人跟李陵比较,觉得即使用古代的名将来比于李陵,也不能再超过李陵了。

“身虽陷败”,胜败乃兵家常事。“彼观其意”,这里是倒装句,就是“观彼其意”, 我观察他觉得他的想法是“且欲得其当而报汉”,我觉得他的投降他的陷落,一定是有道理的,他一定是要借机建下更佳的战功,他自己死得其所来回报汉朝,否则你被匈奴军重重包围就这样死了,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如果假装投降匈奴,他必然有他的道理。

“事已无可奈何”,这个时候我们再怎么样怪罪李陵也没有意义了,“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他所杀伤匈奴得到的功绩,就算公布到天下去,也绝对的让人引以为荣。

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爲僕沮貳師,而爲李陵遊説,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爲誣上,卒從吏議。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 ,我心里面有这样的想法,可是我没有机会跟武帝说,我希望用这样的方法能开解武帝,让武帝高兴。“适会召问”刚好有这个机会,太史公真倒霉呀,要是没有这个机会该有多好呀,结果刚好有这个机会了。“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这里太史公要特别讲“推言陵功”,记不记得前面第一段太史公怎么说,任少卿为什么要写信给他? 因为任少卿要“推贤进士”记得吧? 推贤进士这里特别这个“推”字用出来,“推言陵功”前后相举,无疑是提醒任少卿,这种事他前面已经做过一次了,他不是不做,他做过了,他做过的结果是什么呢?“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希望能够开解主上,让那些毁谤李陵的话不会传到主上,(主上)不会听信。

“未能尽明” 我还没有来得及把我的意思完完整整讲清楚。“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这里注意“明主不深晓”五个字后面讲。什么叫理? 就是理官,理官就是指监狱的意思,就是法官,就是下狱了。“遂下于理”为什么? 因为汉武帝觉得,你这么说李陵好,可是问题是,在李陵连战连胜的时候,李广利是吃败仗的,那你这个意思是要在我面前,你说李陵好的意思,是要毁谤李广利吗?为什么武帝会有这样的想法?你要知道李广利是谁,李广利是武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嫁给汉武帝的,你们要知道这个事情。武帝跟李广利和武帝跟司马迁,谁跟谁比较近? 这就是疏不间亲,你在讲一个人坏话之前,你一定要想一想,你跟你要说的那个人的关系,和说的那个人跟被你讲坏话那个人之间的关系,谁比谁近,他会相信他,还是相信你? 太史公其实真的没有意思要说李广利的坏话,可是在这一刻,武帝正在疑神疑鬼,因为他觉得很丢脸,他派去的正规军队的将帅,战绩如此的凄惨,而这个义勇军战绩如此的强,这个时候要如何解释这一点,你们要注意这一点,所以他这个时候,他疑神疑鬼的结果,就怀疑到了司马的迁头上,觉得司马迁是要毁谤他自己的小舅子,他讲李陵好不是真的为了讲李陵好,是为了诽谤自己的小舅子,你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了。好为什么要特别注意前面说的五个字呢?

注意“明主不深晓”五个字,《史记》为什么难读? 中国书为什么难读? 因为中国书很多东西都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如果真是明主,他怎么会不深晓? 如果不深晓,他还是明主吗? 看看这个话,讽刺意味有多深,“明主不深晓”,他说武帝是明主,而明主把他这个忠臣居然丢到监狱里面去了,就看看,这个文字背后到底在说什么。“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我这样微小的忠臣,居然没有机会让武帝知道。“因为诬上”,你们从这两个字来看,司马迁犯了什么罪,他犯的是诬罔之罪,汉代的诬罔之罪是什么罪? 是死罪,你敢诬罔君上,那就是死刑,所以他告诉你“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这八个字隐含的意思就是他被判死刑了,太史公下到监狱,因为诬罔君上而被判死刑,判死刑怎么判?

此正少卿所亲见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視;左右親近不爲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爲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此真少卿所親見,僕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頹其家聲;而僕又佴以蠶室,重爲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爲俗人言也。

在汉代你想要不死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出钱,汉代到汉武帝晚年,有出钱赎死的办法,只要你能出五十万钱,就能赎死一等,从死变成不死,所以这就是第一条路。可是你们看下面太史公怎么说,“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他没钱,要五十万钱,就这么简单,可是他没钱,没钱怎么办,你说家里没钱没有关系,我还可以跟左右朋友亲戚借钱嘛。“交游莫救”,没有人要出钱救他,“交游”他平常的这些朋友根本没有人要救他,你说朋友怎么会小气成这个样子,你的好朋友有性命之危,你连五十万钱都不愿意出吗?你们注意看这里说的是“莫救”,什么叫做“莫救”? 莫救不是想救而没有能力救,是根本不救,那为什么不救,我们就要推测一点,这些人不救不是因为舍不得出这个钱,而是因为汉武帝为何让司马迁下狱,是因为司马迁触怒了汉武帝,现在你出钱去救司马迁,那汉武帝会怎么看你? 那搞不好就把你自己给搭进去了,所以“交游莫救”,你们这样分析就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了。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讲得好“马行无力全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讲到最后我们都说,财富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而到了紧要关头你没有财富,就要走入这样的困局、危局,太史公该怎么办?

你说交游不出钱,还有别的办法呢,你说既然他是触怒了汉武帝,只要汉武帝身边有人愿意帮司马迁讲好话,跟汉武帝接近的人愿意告诉汉武帝,司马迁是冤枉的,或许还有机会吧,注意这句“左右亲近不为一言”,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司马迁讲话,因为他们也怕触怒汉武帝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陷(幽)囹圄之中” 人毕竟不是木石,你有再坚强的精神,你还是肉做的,不是铁做的,你丢到监狱里面,看到的只有法吏,只有监狱里头的那些人,你认为那些人对一个犯人会有好脸色吗,你认为对一个汉武帝所深恶痛绝的人,他们会给你好待遇吗,这句话里面包含着无尽的痛苦和辛酸,独“幽囹圄之中”,一个人被关在监狱里头,在那一刻“谁可告诉(愬)者!”,你能向谁求救,谁会救你,谁知道你在那一刻有多么恐惧,谁能够把你从这个地方拯救出来,注意看下面这句话。

“此正少卿所亲见” 这一切前后的经过不就是你少卿亲眼看过的吗,你们明白一件事情,太史公到底在说什么,这文字里面到底在暗示着什么意味,暗示的意味是:当他在监狱里头的时候,你任少卿在干什么,你任少卿不也是司马迁的好朋友吗,当时你任少卿是武帝重用的政治新星,武帝非常赏识你,你当年不也是左右亲近吗,那当年你在干什么呢,你救了司马迁吗,“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此正少卿所亲见”,你任少卿当年不也没救司马迁吗,那今天你到监狱里面了,你要司马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救你,当年你害怕一死,你害怕卷进这个事情不敢救他,今天 “巫蛊之祸”比当年的“李陵之祸”要更可怕,而你要你的好朋友豁出性命来救你,天下有这个道理吗。你们继续往下看,难道司马迁不救任少卿就是为了报复当年吗,当然不是,司马迁如果信写到这里为止那当然就是为了报复当年,可他信不只是写到这里为止,它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完完整整叙述了他心里面到底在想什么。前面说过了,这一封信一定会完整地把他的心情讲出来,虽然限于篇幅只能“略陈固陋”而不能详陈,可是一定会完完整整地说出来,为什么? 因为他是跟一个将死之人说的,他不把话讲清楚,这个人“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这就是司马迁当时的心境,我们继续往下看。

“仆行事岂不然邪?”,我过去所作所为,为了一个我没有什么交情的李陵,我都推贤进士,何况今天你任少卿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我今天不出言救你,绝对不是因为我这个人平素就不愿意推贤进士,而是真的有我的苦衷。后面他继续把李陵这个事情交代完,“李陵既生降”,李陵既然活着投降,败坏了他的家声,“而仆又佴(茸)以蚕室”,而我又被人家丢到了蚕室里面去,什么叫做“蚕室”? 不受风的地方叫做“蚕室”,养蚕的地方怕风,所以不受风的地方叫做“蚕室”,为什么特别要讲“蚕室”,因为受宫刑的人也怕吹风,吹了风他就可能会死掉,所以受宫刑的人关起来的地方也叫“蚕室” “佴以蚕室”。

注意“重(chóng)为天下观笑”,什么叫做“重为天下观笑”,再次为天下观笑,天下人看了就会想要笑,注意前面他说的是“发笑”,这里说的是“观笑”,“发笑”是他主动去引人家笑,而这里他不用主动做什么人家就要笑,为什么说是“重”呢? 第一次他因为帮李陵说话,而李陵后来是个投降之臣,你居然帮一个投降敌人的人说话,最后被丢到监狱里面去,这是第一次引人“观笑”,第二次 我前面说过你不想死有两条路在汉代,第一条路是你花五十万钱赎死,第二条路是你自请宫刑,你愿意自己去做宦官,这样就可以赎死一等,太史公没有钱,朋友也没有人要救他,他唯一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只有自请宫刑。他为什么要活下来,难道是贪生怕死吗? 当然不是,后面就要谈到,因为他还有未完成的责任,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书。你们要注意这一件事情,有很多书研究《史记》跟司马迁的书,都说司马迁是被武帝处以宫刑,你们看这封《(报)任少卿书》就知道,太史公是自请宫刑,他是被判了死刑,为了赎死一等,所以自请宫刑,他自请宫刑做出这样惨痛的牺牲,当然是因为他自己这所作所为是有代价的,他有未完成的责任他需要完成,可是他明白这一点,外人不明白,外人看到的只有这个人先为投降敌人的人说话,而后又贪生怕死,自请宫刑,为了不要死,什么廉耻都不要了,就是要挽回自己一条命,所以才叫“重为天下观笑”,这样明白了吗?

再来我们继续看,“悲夫!悲夫!” 重复两次,代表让你知道他心中悲哀的心情。“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一二”就是一一,事情没有那么容易能一样一样地跟俗人说,让俗人都能明白。前面说过有很多话不是你不想说,到了一个年纪就会明白,而是你知道说了也没有用,别人不会懂你的,因为他毕竟不是你,人到最后必然有一些事情,是即使跟你再亲近的人,即使跟你交情再好的朋友,你都没有办法说,因为你知道说了也没有意义,他不真懂的,他不真明白的,既然不真明白,你为什么要说呢,“(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接下来继续往下看。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暦,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何以異?而俗又不能與能死節者次比,特以爲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什么叫“剖符丹书”,就是开国立下大功被封侯,而他的先人是做什么的呢? 他的先人是太史令,“文史星历”这是太史令主要的工作,这里点出“星历”就是太史公在汉代是管天文的,“近乎卜、祝之间”,“卜”是占卜之官,“祝”是什么官呢? “祝”是祭祀的时候用来念那个祷文的官,就是念祭祷文的那个官。“卜、祝之间”,别人看你觉得你亲贵,太史公这两句话说得多好,他心中明白自己真正的地位是什么,太史令是什么。“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你说因为你有学问被武帝重用吗,武帝看这些文史之臣,不就是把他(们)当成唱戏的演戏的吗? 那跟倡优有什么不一样呢? 就是想要念文学的时候叫你们这些人来面前,讲一讲文学、讲一讲历史、讲一讲天文让自己高兴一下,有小的问题的时候就叫你们出来解决,这叫“倡优畜之”。他心中并不真正重视你,也并不认为有你没你,于国家于他有什么影响,他不重视,当然“流俗之所轻也”。注意真正重视文化的人当然会重视史官,可是如果你也不重视文化,你重视的是功名利禄,那主上不看重的东西,你为什么会重视呢? 所以叫“固流俗之所轻也”。别人不明白,自己得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最难得的(是)有自知之明,太史公这个事情他心里头是清楚无比的。

既然没有人看重你,大家都觉得你这个人无足轻重,假设太史公伏法受诛,这里再次注意太史公判的是死罪,从这句话清清楚楚。假设当年他不愿意接受宫刑,他就被判死刑,就这样死了,因为士可杀不可辱,他不能接受宫刑这种耻辱,他选择死刑的话,结果是什么?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那和九牛身上丢了一根毛有什么差别,如果有九头牛,“九”是形容其多,这么多的牛,它身上丢了一根毛你会发觉吗? “与蝼蚁何异”,什么叫做“与蝼蚁何异”? 用最简单的比喻,假设你今天出门踩死了一只蚂蚁,你会因为这样内疚得一天吃不下饭吗? 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吧,蚂蚁的生命在你心中根本无足轻重,太史公如果就这样死了,和一只蚂蚁死了有什么分别,别人只会觉得他做的事情是应该的,他做的事情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应该的,不会有人可怜他,甚至根本不会有人注意他的死亡。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世间的人不会拿他跟那些能够死节的义士相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只会觉得他是“智穷”,他没有智慧。“罪极”罪大恶极,所以就这样死掉了,真是应该的,所以“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注意看“素”这个字又出来了,“素所自树立使然”,因为你平常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样子,你的所作所为你的言行就是这个样子,“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和行是一个人的“枢机”,为什么呢? 因为你平常所作所为就从你的言行累积而来,这样的所作所为就会累积给别人的印象,这叫做“素所自树立使然”,所以别人最后对你的想法就从对你的印象而来,这个时候太史公想到下面这句话,注意这句话是流传千古的一句话。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今天的人通通听过这句话,这句话从《报任少卿书》之后,流传中国两千多年,每个人都知道“人固有一死”,不论你是帝王将相,不论你是贩夫走卒,不论你是圣贤英雄,不论你是罪大恶极,都得要死。在“死”这件事情上,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论你再怎么不想死,你终究要死。可是有一件事是你可以选择的,就是你死得有没有价值,这件事你可以选择,你要死得“重于泰山”,让人人都觉得你死得实在是太可惜了,你的死是世间莫大的损失,你的死对历史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还是“轻于鸿毛”,你死不死无所谓,你死不过就是人口统计数字少个“1”罢了,没有人会在乎你死不死的,人跟人的价值就在乎这一点。你不能决定你生在什么地方,可是至少可以决定你自己死在什么地方,死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下,你死得值不值得,太史公这个时候就要做出他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为什么? 人为什么死会“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呢? “用之所趋异耳(也)”,不过就是你所作所为,你的选择不一样罢了。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注意太史公这时候又把这个东西重复再说一次,你们看他心中百折千回,所有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了多少个来回,他在想什么? 他知道这个时候接受宫刑是人生莫大的侮辱,他比谁都清楚。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太上不辱先”,人最大的是不要让人侮辱自己的祖先,中国人说“毋忝所生”,你做每一件事就要想到,你所作所为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让人在背后骂你的父母,为什么前面要讲“教养”,你明白了吧,之所以你所作所为,能够不让别人骂你的父母,那就是你所作所为不让别人侮辱你,这就是中国人把父母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原因。“其次不辱身”,不辱你自己。其次起码“不辱理色”,虽然人家心里面轻贱你,至少在脸上,人家不敢对你不客气,这叫做“不辱理色”,就是道理颜色上“不辱”。“其次不辱辞令”,再接下来,人家就算摆脸色给你看,起码不敢口出恶言来侮辱你,这叫“不辱辞令”。你看一层一层出来了,为什么讲中国学问、读中国书一定要重层次,看看太史公心中这个层次有多么细密,主人的思维有多么缜密。

“其次诎体受辱”,“不辱辞令”之后,人家口出恶言,接下来一步就是“诎体受辱”,你要跪在地上或跟人家磕头,来接受侮辱。“其次易服受辱”,什么叫做“易服受辱”,你穿上囚服了,你变成犯人了,被丢到监狱里面去关起来,叫“(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关木索”就是用绳子绑起来,用木头的枷锁把你枷起来,或在狱中被人家用鞭打,就叫“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接下来把你的头剃光,以前有所谓的“髡钳”之刑,把人的头发剃光来代表你是个犯人,为什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的男人留的都是长头发,他是不能理头发的,理头发就是对父母的不孝,这在中国古人是这个样,所以他成年了才要束发,才要加冠,可是你当了犯人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你的头发给剃掉,这叫“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肉刑用各种方法在你脸上刺字,这叫“毁肌肤”,把你的手砍断、脚砍断,这叫“断肢体受辱”,到这个地步已经是人间所能受到侮辱的极限吗? 不是,在汉代还有一种刑罚,比以上所说的东西,更加羞辱人的。

“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就是宫刑,比起前面这些侮辱,再也没有比腐刑更羞辱一个人的。“最下腐刑,极矣!”,再也没有了,你说那杀了这个人呢? 杀了这个人,这个人还会感觉到羞辱吗?当然就不会了,人死了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让你活着每天活在羞辱之中,这就是宫刑的用意。

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檻穽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爲牢,勢不可入,削木爲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传曰:‘刑不上大夫。’”,什么叫做“大夫”? 在春秋战国这是贵族,在汉代“大夫”是形容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任官的人叫做“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厉耳(也)” ,“士”是指读书人,因为是读书人,你的节操,你的气节,不能不加以鼓励,所以不能在你身上用刑,上刑你就是对你的羞辱。让你知道“刑不上大夫”是国家对你的敬重,所以你更要好好的自重,这就是“士节不可不厉也”

“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阱槛之中” ,当它被关到牢里面去的时候 “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那是一天天人家给它的“威约”慢慢而来的,这叫“威约之渐也”。什么叫这种猛虎摇尾而乞食? 去动物园就能看得到,“猛虎在阱槛之中,摇尾而乞(求)食,积威约之渐”。这都不用解释,在动物园都看得清楚。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 ,有人“歘”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圈,跟你说这是牢叫你进去,一个读书人是绝对不会进去的,为什么?不在于那是不是牢,谁都知道那是假的,在于士人不能受这样的侮辱。“削木为吏”用一个木头人告诉你说这就是法官,让你要回答法官的问题,你不会去回答,因为这也是对你的侮辱,一个读书人怎么会下到法庭去,让法官来审判你呢? “定计于鲜也”,“鲜”就是“明”的意思,我定计了,我打定主意绝不沾这种边。一个读书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戴(整)冠”为什么? 因为士避于嫌疑之间,君子避于嫌疑之间,连会沾点边的这种事情我都不去碰它,你们就可以看得出在西汉,一个读书人要如何看重自己,普通的读书人尚且如此,何况是自视为“慷慨之士”的司马迁,可是人的境遇不由你自己决定。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

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彊顏耳,曷足貴乎!

如今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这就是司马迁下到监狱里面所受的结果,所有前面讲的这些侮辱,他在监狱里面都接受到了。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看到狱吏前来,人家还没开口,头就赶快磕到地上去,这叫做“枪地”,“枪”就是着地,用头去着地。看到旁边关在一起的囚徒,心中又感到恐惧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人非木石,你是肉做的,任你是百炼钢,到了监狱里面,狱吏也有办法把你化成世界上最恐惧的人。太史公是个人,他到监狱里面一样是这个样,他实实在在地把这个事情写在书信里告诉他的朋友,绝对没有一点隐讳和夸饰。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连猛虎关在监狱里面都如此,今天读书人关在监狱头也一模一样。 “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如果到了这个地步,人家要怎么样关你就怎么样关你,要怎么样羞辱你就怎么样羞辱你,你还要说自己没有受到羞辱,还要说自己气节高,那不就是“强颜”,勉强摆出一个样子,在这个时候你还要说自己了不起,你有什么脸说出来呢? 没有人会相信你的,有什么好说的呢。

且西伯,伯也,拘於羑里;李斯,相也,具於五刑;淮陰,王也,受械於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繫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爲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

“且西伯”,其实这个字应该念“西伯(bài)”,不过我们一般都念“西伯(bó)”。 “且西伯,伯也” ,这讲的是姬昌,“拘羑里”被关在羑里这个地方。“李斯,相也,具五刑”,李斯是秦的丞相,到了最后五种肉刑在他身上全部施作过一遍再把他杀了。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 ,韩信被人家关起来。 “彭越、张敖,南面(向)称孤” 。他们都是当过王的人,最后一道命令就“系狱具罪”。“绛侯”周勃,“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请室”就是请罪之室。“魏其,大将也”,“魏其”是窦婴魏其侯,“衣赭、关三木”,也曾经被关到监狱里面,“衣赭”穿上囚徒的服装,被关到监狱里面去。季布曾经是项羽那边的英雄,“为朱家钳奴”,为了逃亡跑到朱家那边去做一个奴隶。“灌夫受辱居室”,灌夫是窦婴的好朋友,当年一样是“七国之乱”的英雄,最后“受辱居室”,被关到监狱里面一样要受辱。

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

给了这么多例子跟你说什么呢?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财,在尘埃之中” ,这些人都是将相王侯,这些人当年都是名动天下的人物,可是搬到监狱他们自杀了没有,他们没有,在这一刻如果都“士可杀,不可辱”,那他们人人都该自杀,但他们有没有自杀,活下来受这样的侮辱。“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古今一体”注意这四个字,古代和今天的人都是人,环境纵有不同,但是人还是人,我们碰到的问题常常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解决的方法不同罢了。所以看得懂今天的东西你就看得懂古代,你看不懂古代的东西,你就看不懂今天,这是一样的道理。

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彊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蚤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由此言之”,就这个样来说,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注意他这里特别点出“形”跟“势”两个字. “审矣!何(曷)足怪乎!” ,形势不如人,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何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 ,人不能够早点自杀。 “已稍陵夷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不亦远乎!” ,什么意思呢? 就是告诉你如果宫刑是侮辱,难道在监狱里面受肉刑不是侮辱吗?被人披箠楚、关木索不是侮辱吗? 都是侮辱。如果士连一点侮辱都不能受,画地为牢,削木为吏,这样的侮辱你都不能接受,你怎么能接受关到监狱里去的羞辱呢?那你早应该在下礼之前,知道自己要关到监狱里面,你就应该要自杀了,你当时那一刻不自杀,到了受完宫刑以后才去自杀,那不是已经太晚了吗“不亦远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爲此也。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僕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什么叫“此”,就是前面说的,士节不可不立。汉代有个规矩,当要抓捕官员之前,都会留下机会让官员自己自杀,你自杀了就代表你知耻,你不受辱。西汉还是一个非常重视气节的时代。注意看这时候告诉你,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这是很正常的,人没有不贪生怕死的,谁都一样。 “念亲戚、顾妻子” ,就算你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你也要想想你的亲戚。什么叫做亲戚? 亲戚中最大的不就是你的父母吗,父母包含在亲戚之中,所以说 “念亲戚、顾妻子”。古人会把父母摆到妻子的前面去。想想你的父母,想想你的妻子,你还会去死吗? 所以“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可是一个人如果“激于义理”他就能够抛下父母妻儿去自杀。为什么? 因为“义理”使然,“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碰到两个没有办法兼顾的时候,你只能“舍身而取义”,这是汉代人的想法,注意是汉代以前的中国人,常常是把“义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跟我们后来的中国人是很不一样的。

再来注意看 “今仆不幸,蚤失二亲” ,这里转得很好。司马迁这不是在帮自己开脱,他告诉任安我有亲戚我有妻子,但是这都不是我不得不死的原因。司马迁好像是为了告诉任安说,我有父母,我有妻子,所以我不能去死,这是我的苦衷。笔锋一转但不是,“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我的父母很早就死掉了,我根本就没有兄弟。所以这里知道司马迁是独生子,他家的家庭状况这么回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妻子一般指妻子和儿子,意思是你看看我对我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如何。意思就是他根本不重视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严格来说从这个信里面,司马迁的自述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可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他也不是一个好爸爸,这不是我们侮辱他,是他自己说的,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有更重要的目标要去完成。

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

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僕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10采不表於後世也。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哉(焉)!” ,勇者不一定要去死节,“怯夫慕义,何所(处)不勉哉(焉)!”,一个怯懦的人,如果真的心向“义理”,他没有一个地方不会拿来自勉,什么意思? 看下面, “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我这个人虽然个性怯懦,虽然个性软弱,想要苟活下来,可是我毕竟是一个读书人,我还明白“去就”,就是生死的分际在哪里,我还明白什么时候我应该去死,就是这么个意思,我虽然怯懦软弱,但是我还是知道什么时候是应该去死,我是一个读书人,在一个读书人来说“义理”比生命更重要。在这一刻你应该要去死,但是我没有去死,平常人可能会说是因为我有父母,我有妻子,我不能这么自私就这样死。他现在告诉任少卿,我父母都死掉了,我没有兄弟亲戚,我对我的妻子一点也不重视,所以他们都不是我不死的理由,你不要搞错,我不死还有更重要的理由。

“何至自沉(湛)溺累绁之辱哉!” ,我怎么会把自己沉溺在监狱的侮辱里面去,而不想把自己拔出来去自杀呢。为什么在这一刻我没有选择去自杀,居然选择沉溺在“累绁之辱哉”呢?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自(引)决” ,什么叫“臧”?古人骂奴叫做“臧”,骂婢叫做“获”,这是骂奴婢的话。“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即使一个“臧获”婢妾,在这一刻关到监狱的时候,都知道自己应该自杀。当年的社会风气是这个样子。 “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何况我还是个读书人,我还是个“士大夫”,我没有父母亲戚妻子之累,我怎么能够不去自杀呢。在这一刻我怎么会选择侮辱而不去自杀呢? 他的好朋友任少卿,别人不懂你应该要懂,你难道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我怎么会贪生怕死。我们继续看下面,前面太史公把自己所以不死的原因一个一个举出来,又一个一个把它剔除掉,最后告诉你“所以隐忍苟活,臽(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注意这个“函”字其实应该是“臽”字,就是我们今天陷阱的陷,把耳朵边去掉的那个字。 “隐忍苟活,臽(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他真正不死的重要原因,在这样反反复复之中终于点出来了。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是因为我有私心,我还有该尽的责任没有完成。“文采不表于后也”,古人的文采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文学,包含的意义要广阔的多。《谥法》里面有这么一条什么叫做:经天纬地谓之“文”,一个人有经天纬地的才华,把它表露出来。广义的文采解释是指这个东西你生下来就有、你有才华、你有智慧,人最恨的事情不是死,而是死了之后没有人知道你有多少才华和智慧,你对世间一无帮助。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古时候富贵之人到最后我们没有人记得的人,这种人太多太多了,连记都记不过来。举个例子,过去当过大官,当过部长以上的这些人,你们记得多少,你们要知道一个人当上部长,在这个官阶序位里面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可这样的人过了一二十年,甚至于就在当代,根本就没有人记得谁是谁。这不是今天才如此,不是我们今天人记忆力忽然变得不好了,是古时候的人就是如此,自古以来“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记下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倜傥非常之人”才能把他的名声留传于后世,接下来马上又写了一段,这段在自序里面是有的。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我们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古人来看,立言虽然是不朽,但是是不朽之中的最下一等,为什么?因为你有本事,当代你就应该立德立功,你何必立言,你有本事就做出来,不要光用说的,会去立言的人,都是因为三个字“不得已”。所以前面讲的这么多人,都是因为“不得已”,才去写那个书。因为他们这辈子已经没有成就功业的机会,所以才要这么做告诉你,结果他就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就是告诉你立言在古人的心目中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因为这辈子已经没有机会完成你想要做的事业,你才会去立言,但是为什么举这么多的例子,就是在讲他自己。他如今受了宫刑不也是一样吗,受了宫刑的人,地身体已经残缺,为天下所耻笑,所以前面第一段他告诉你“身残处秽”,他已经没有机会去完成任何功业,没有人要相信他,没有人看得起他,他只有最后一条路就是写书。今天的人不懂他,让后世的人懂他,他这样的想法对不对?这样的想法非常对,从两千多年来有许多的人都还在读这本书就知道他的想法是对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仆窃不逊”,中国人都谦逊,中国人把谦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易经》六十四卦里面每一卦都有吉有凶,只有“谦卦”六摇皆吉,你就知道中国人有多么看重“谦”这个字。可是中国人也有不“谦逊”的时候,也有不“让”的时候,什么时候不“谦逊”? 什么时候不“让”? 面对责任的时候。面对责任的时候中国人说“当仁不让”,中国人在面对责任的时候没有人会“谦逊”的,这才是真正中国文化,告诉你“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这是自谦。

“网罗天下放矢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你们看他这里一口气这样讲下来,虽然告诉你是无能之辞,能写出这样的话的人是无能之辞吗? “凡百三十篇”,在这里要知道在《文选》里面这一句还多了另外一句,多了什么东西呢? “网罗天下放矢旧闻,考之行事,综其终始,稽其兴坏成败之理”,《文选》这四个字就是保留了原文,保留了更好,而《汉书》把“综其终始”四个字给拿掉了,而这《汉书》除了拿掉这个,还拿掉更重要的东西。

什么东西?它告诉你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这是《文选》的原文,“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你们说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自序》里面有了,那后面这个东西也是我们都熟知的事,一百三十篇分五体,这个东西有没有都没有关系嘛,怪不得《汉书》要拿掉。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个重要在哪里呢? 你们如果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史记》的第一个体例“本纪”,第二个体是“表”,在《报任少卿书》里面,他说“为十表,本纪十二”,他把“表”摆在“本纪”之前,按照太史公原来的构想“表”是要放在“本纪”之前的,我们从《报任少卿书》里面就知道,为什么“表”会放在“本纪”之前,“本纪”讲天下之大势,体贵简要。“表”比“本纪”还要简要,“表”者表天下之大势与礼乱兴亡之大略而观一时之得失,“表”是有春秋笔法在里面的,绝不是资料表而已。所以太史公原本的构想中“表”是比“本纪”更加看重的,要摆在第一位,可是因为“表”太简单,所以“表”太难了,话讲多不难,讲少难。一个人是不是真懂一件事情很简单,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如果能够用很少的话清清楚楚把这个问题讲给你听,就算真懂了。如果他讲了半天,云山雾罩,你也不懂,多半都是那个人自己也没懂,各位有社会经验的应该明白这件事情。所以这个也一样,越简单的东西它越难,可是因为它太难,别人不懂,如果你没有好的历史基础,你根本不知道“表”在说什么,所以到最后太史公改变他的想法,把“本纪”放在“表”的前面去,目的就是这个。

再来看,下面这三句非常非常重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你看看这三句话讲得有多么好,从这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句一出,流传两千余年,所有的人想到《史记》,马上就能想到这三句话,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而这三句话仅见于《报任少卿书》,在《太史公自序》里头是没有的,就会看出《报任少卿书》这篇文章有多重要,话讲多不难,讲少难,举另外一个例子:

《汉书叙传》里面班固是怎么称赞他这部《汉书》的,他讲 “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用这么多的话来形容他的《汉书》,《史记》讲的他也讲,《史记》没讲的他也讲,包罗万象把这个《汉书》赞得是天上地下无双啊,你记住了吗? 从班固《汉书》以后中国人谁记得住班固怎么讲自己这部《汉书》的,没有人记得啊。可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今天大家都记得这个话,你就知道讲多跟讲少的差别,你就知道话贵精不贵多,太史公的文笔远远在班固之上,他就这三句话讲完。

一个东西价值高不高,最重要就看它能不能经得过历史的考验,每一个朝代有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到最后通过历史的考验留下来的也就那几句话而已,曹魏有那么多的风流名士,最后我们记得的永远只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什么?因为这句话代表了曹魏的时代精神,一个西晋有竹林七贤,有那么多的人物,到最后我们记下来的就只有“何不食肉糜”那一句话,为什么?因为这一句话代表了西晋的时代精神,整个北宋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在北宋,北宋那么多了不起的读书人,到最后你随便问今天一个普通人,北宋最让他记得的一句话永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因为这一句代表了北宋的时代精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永远是经得过历史考验的东西,而太史公这三句话讲得真是太好了,但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做“究天人之际”? 什么叫做“际”?“际”就是壁会,“壁会”是墙壁交会的意思,墙壁总有交会的地方,两面墙壁会彼此交会,交会的那个地方是属于这面墙壁还是属于那面墙壁呢?两面墙壁都有。什么叫做“天人之际”? 做任何事都有“天”有“人”,什么叫做“天”? 凡人力所不及者就叫做“天”。人生在世,不论你智慧多高,不论你能力多强,总有很多事是你无法操纵的,有很多事情是运气决定的,是形势决定的,是自然决定的,那就叫做“天”。可是所有事不是只有“天”,它有“人”的选择,“人”的努力在里面,所有的事都是有“天”有“人”。到底一件事有多少是“天”? 有多少是“人”? “天”跟“人”的因素如何交会运用,让这个事情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才要“究”,所以才叫“究天人之际”。

第二句话“通古今之变”,什么叫做“通古今之变”? 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个“今”字,中国过去的传统历史都是写当代史的,《史记》更是如此。《春秋》写到孔子死前两年,《左传》一样写到作者的当代,《史记》这本书更是如此。《史记》这一本书西汉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武帝更占了西汉时代的大部分篇幅,中国人自古的史观就是为了把历史跟现实对照,去讨论其中的道理,这叫“通古今之变”。所以从《汉书》以后中国正史就只讲“古”而不讲“今”,中国的史学从那一刻就残废了,如果不讲“今”,我们讲“古”有什么意义。我们研究古代到底为了什么? 这是中国史学精神的巨大变化,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所以太史公这里接着又说出他真正要讲的“通古今之变”。我们要特别重视它“古”和“今”的部分。

第三句话“成一家之言”,要成“家”必然在学术上是你要有自己的思想,你和别人不同。所以战国有那么多的诸子,最后司马谈总结之下也只有六家。所以这个时候太史公敢告诉你我“成一家之言”,他成的是哪一“家”,是“史家”。到太史公之后,中国的“史家”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史记》这本书绝不是一本单纯记载历史事件的书,它是有思想、有精神的书,读《史记》要特别注意作者的思想到底是什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豈有悔哉

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爲智者道,難爲俗人言也。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 ,从这句话来看,李陵之祸的时候,太史公没有完成了这部书,所以他才说“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所以为什么他没有死,就是下面这四个字“惜其不成”。这四个字是全文的关键眼目,整个《报任少卿书》就在讲这四个字“惜其不成”。在当时他没有完成这部书,他不能死,他死了,这部书就没有了,没有了这部书,他的死没有意义也没有代价,他只是帮一个投降敌人的人游说,然后被下到监狱里面死掉了,他父亲的一生没有代价,他的一生没有代价,没有人会记得司马迁的,他死了跟“九牛亡一毛”,跟“蝼蚁”何异? 可是如果《史记》这部书完成了,他的死就有代价了,他所受的屈辱全部都能得到回报,为什么呢? 因为这部书写了之后,大家就能够明白,后世人就能明白,司马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代表了中国什么样的一个文化精神,这就从我们到今天两千多年来,无数的人都推重《史记》,无数的人都推重太史公,你就知道太史公的预料一点也没错,“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就在这一刻的选择。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极刑指的是宫刑,“仆诚已著此书”,注意这个“诚”字是“假如”的意思,我假如已经完成了这部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他在《太史公自序》里面讲的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已经把京师点出来了,他在这里讲的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所以就知道,他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挑定谁来保管副本。从前面的“为十表,本纪十二”,到这里“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两相对照就可以明白,在写《报任少卿书》的时代,《史记》全书尚未定稿还没写完。“则仆偿前辱之责”,是仆偿前辱之“债”。“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注意什么叫做“万被戮”?“万被戮”不是“被万戮”,“被万戮”是被杀一万刀,“万被戮”是被杀一万次,它比“被万戮”要严重得多了,“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我假如写完了这部书,就算叫我死一万次,我也不后悔,可是李陵之祸的时候他没有写成这部书,因此他愿意受宫刑留下一条命来完成这部书。而这一刻他写给任少卿信的时候,《史记》也还没完成,所以你认为司马迁会怎么选择。他告诉任少卿这本书写完了就算死一万次也无妨,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这部书写完了,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去求救你,可是这部书他还没写完。当年他可以为了这部书接受天下最大的侮辱,今天他也会为了这部书,不救你任少卿,因为他不能冒这样的危险,如果这一刻为了救你任少卿死了,《史记》还没完成,前辱之债就永远不能得偿,他前面的牺牲一点意义代价都没有了。你的好朋友写信给你求救,在这一刻你要告诉他你不会救他,你不能救他,你也不愿救他,原因不是因为吝惜自己的生命,而在你的生命中,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要去完成它。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但是这些只能跟智者说,我没有办法跟俗人讲,智者能懂我,俗人不懂我。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爲鄉黨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

“且负下未易居”, “负”和“胜”相对,“下”和“上”相对。“负下”形容自己地位之低,“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处于下流的人,所有人的毁谤都会朝着你而来,因为大家认为你就是个坏蛋,你就是不堪,用什么样恶劣评价加在你身上都不冤枉你。 “仆以口语偶(遇)遭此祸” ,什么意思? 祸从口出,就是因为你讲了不该讲的话,所以才会遭到这样的祸患。 “重为乡党戮笑,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我连拜祭父母的墓我都没有脸去,为什么?因为你受了宫刑,在古人来看,身体的残缺,连头发都不能够理,何况是你受了宫刑,你有什么脸上父母的丘墓,你已经是人间的大不孝了。可是注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要偿还对父母的不孝,只有用更大的孝才能偿还眼前对父母的不孝,所以他特别把父母给点出来了。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就算经过一百世,如果这个书不能完成,侮辱只会越来越加深罢了。看看下面太史公对自己心境的了解。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活着的时候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待着住在家里的时候,你的神思完全不在身上,永远是心不在焉的状态,出了门以后,你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呢? 因为人世的一切对你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你只要想到现实的环境你就觉得痛苦,所以肝肠寸断才叫“肠一日而九回”,这是何等痛苦的心境。在现实中你找不到任何出路,所以才会如此,唯一能够拯救你出这个困境的只有完成《史记》。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一想到自己受过的耻辱,那个汗就能够把自己全身的衣服给沾湿。

身直爲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臧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

“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什么叫做“狂惑”?“狂惑”就是狂悖的意思,他到底在说什么东西呢? 他已经落到这个境地了,他是要到山里面去躲起来呢,还是干脆“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呢,“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不是代表他对现实屈服了,而是代表他根本不在乎现实如何了,他不在乎是因为现实的一切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唯一能支撑他活下去的,只有他的信仰。信仰不是宗教,宗教跟信仰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宗教会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信仰不一定如此,太史公的信仰是什么?人都会碰到困难,差别是有人碰到困难能坚持下来,有人不能,能在困境之中支持你奋斗不懈,支持你不屈服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信仰。而太史公的信仰就是《史记》这部书,我们在读的这部书,是太史公把他所有的信仰、思想、精神都放在里面,这一部书就是他的生命。《史记》为什么好,《报任少卿书》为什么好,因为别人是用笔在写书,太史公是用命在写书。 各位应该能明白这件事情了吧。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指谬(乎)?” ,今天少卿又教诉我,要我再一次推贤进士,再一次为了你去向武帝进言,我会做吗?我不会。我已经为了推贤进士碰到这样的耻辱,差一点不能完成《史记》,我因为惜《史记》之不成而不愿意死,留着我这一条命承受世间最大的侮辱。司马迁一一告诉任少卿,今天我更不可能为了推贤进士把自己的命搭进去,让《史记》这部书不能完成。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

今雖欲自彫瑑,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書不能盡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我今天说再多的话只是自取其辱,因为没有人会相信我的,可是我非得写信给你任少卿不可,明明知道如此我还是要写信,我知道你可能不理解我,你可能觉得这一切都是我的遁词,都是我贪生怕死之词,虽然我已经告诉你了,真的不是这样,可是你不一定相信我。既然知道你不会相信我,为什么还要写信给你呢?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如果你再不相信我,只有等到我也死的那一天,到九泉之下就“是非乃定”了,才能够明白我们两个之间到底谁是谁非,我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讲到这里已经全部(把)他的意思都讲完了,“书不能尽意”,他还有很多没有讲的东西,可是已经没有办法写出来了。“故略陈固陋”,还没有详陈就已经讲这么多了,看看太史公的心境,他非要跟将死的朋友把这些事一一讲清楚不可,他不能让这个人留着私恨,“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报任少卿书》是古今最难懂的一封书信,所以过去有读书人推崇这一篇为“千古第一书信”。为什么这封信是“千古第一书信”,读过一遍就知道了,因为这封书信里面只有八个字,哪八个字呢? “披肝沥胆,挖心掏肺”,他把自己心中最深的感情,最深的隐衷,全部交代出来,告诉他的好朋友任少卿,这封信可以说是字字血泪,既然是字字血泪,它怎么能够不好,怎么能够不动人。

历史有三个功用,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慧,第二个功用是审时度势,第三个功用就是感动人心。人心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改变,所有的人只能与时沉浮,一点都不会改变。要感动人心,你要记住,只有“真”才能感动人心,假是感动不了人心的,这是这封信最难得的地方。

我们继续看前面卖的关子,“太史公牛马走”六个字到底在说什么呢?“太史公”到底是指什么呢?有人说“太史公”是官名,这个话是错的,汉代有太史令而无太史公,汉代只有太史令而没有太史公。又或者说“太史公”是尊称,基本上也没错,但是“太史公”是对谁的尊称呢?如果是对父亲的尊称,但是司马谈已经死了,如果说是为父亲做“牛马走”,第一点未免太低俗,第二点写给朋友的信里面说这个也不成体统,第三太史公如果是对司马迁自己的尊称,这更不合理,因为“公”这个东西不能用来自称,古人都明白这件事情,“太史公”如果既不是官称,也不是人称,那“太史公”到底是什么呢?

对这个钱穆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在考证这个东西,他说得特别好,“太史公”是书名。《史记》这部书原本不叫“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通称,这本书的书名原本叫做《太史公》。古人写书常常用人名来代替书名,例如《孟子》,例如《荀子》,例如《韩非子》,都是用人名代替书名,而这部书一开始的书名就是《太史公》,后来为了怕人误会,所以特地标上《太史公书》、《太史公记》,而后来才会演变成所谓的《史记》这个书名。既然知道这是书称,我们就明白“太史公牛马走”这六个字到底在说什么了。

这六个字在告诉你,是为了《太史公》这部书而愿意做牛做马苟活下去的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为了《太史公》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包括生命,何况是像牛马一样苟活下去呢。这就是“太史公牛马走”这六个字,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句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们要明白这六个字不是像传统所说的是司马迁的自谦之词,或是司马迁的自卑之词,这六个字是司马迁的誓词,也是司马迁的痛词,他的意思是为了完成《太史公》这部著作,像牛马一样隐忍苟活的司马迁,在此恭敬地回信给您少卿足下。

最后要一提的是,在人世间里面有很多时候,有很多话你不知道该对谁说才好,因为你觉得不会有人懂,你真正隐藏在心中最深的心情,往往不是你会说出来,绝对不是因为某一天有一个人跟你约,几月几号我们在哪里相见,你来跟我谈心事,不可能有这个事情的。你会把自己的心事真正讲出来,把自己心中最深的情感表露出来,必一定是因为你的生命遭遇到了某种特殊的时机,在那一刻突然触动你的心,让你把真心通通都说了出来。可能年纪长点都会有这样的生命经验,突然之间你的心门被打开了,突然之间你才把你真正的感情倾诉出来,而《报任少卿书》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时机,他的好朋友任少卿要死了,跟他的求救,他知道他不会救任少卿,可是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他要如何告诉他的好朋友这个残酷的事实,我不能救你,我也不会救你,如何让他明白自己心中的隐衷,他会相信吗? 他会了解吗? 他能明白吗?

这封信到底该怎么写,司马迁的心中必然经过无数的痛苦,无数的冲突,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任少卿快要死了,这封信不得不写,终于有一天他决定他要回这封信,就在那一刻他心中所有长期以来累积的这些痛苦,从受了宫刑以来,没有人可以诉说的痛苦,他没有人可以讲,他只能自己对自己讲。《报任少卿书》里的这些话,他已经对自己讲了无数次了,为什么?因为不这样讲他没有办法活在这样痛苦和羞辱的境遇之中,他依赖的就是他今天他对自己讲的这句话,这是他的信仰,这些话支撑了他活下来,他自己对自己讲了无数次,而就在这一刻,他下笔要告诉他好朋友这些话,“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这第一句立刻行笔写了出来,他就在笔锋里面,把自己真正的感情表露出来了。这就是司马迁,这就是《报任少卿书》,这就是《史记》这部书。真的要读《史记》的人,一定要懂《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你才会知道中国这部了不起的史书,中国这部了不起的经典著作《史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总结

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

–(清)章学诚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的人物,然后也把整本书的序作为传记放到了列传的最后一篇,一个是表达了自己的野心,我也是风流倜傥之人值得历史留名,另一个也是谦虚的表达了这是全书之序,而我只是排在了所有人物的最后。看完了报任少卿书,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史记》这本书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也是一本可以反复观看,仔细揣摩的经典。

写在后面

NO. Content
1 分享最近阅读的书籍清单(一)
2 分享最近阅读的书籍清单(二)
3 分享最近阅读的书籍清单(三)
4 如何面对35岁
5 分享最近阅读的书籍清单(四)
6 为什么你应该学习多种语言及哪里可以学到他们
7 作为大龄程序员,你如何持续的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8 程序员在职场中如何缓解过度焦虑
9 分享最近使用过的记笔记软件
10 分享最近阅读的书籍清单(五)
11 函数编程在JavaScript中的简单应用
12 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前端校验,也许你并不需要任何框架
13 分享最近阅读的书籍清单(六)
14 天道是否有报-从三个层次解读『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15 读报任少卿书-司马迁作史记的心境
  如果喜欢该文章欢迎Star我的github
  捐助我的创作
  我的社区更新地址
  Email: tiglapiles@gmail.com
  Home Page

Footnotes

1 本纪、表、世家、书、列传

2 气势雄伟

3 飘逸不可测

4 后世人称韩愈的文章雄而不逸,欧阳修的文章逸而不雄,而他们得其一法就可成为当时的散文大家。

5 中国有六家分别是: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6 就是利用各种方式诅咒别人的办法

7 巫蛊之祸

8 《陳涉世家》

9 小重山

10 经天纬地曰文